□記者 吳洪斌 鄭書偉
通訊員 張海庭 張曉婷 報道
本報煙臺訊 “身臨其境,感同身受。”11月20日,剛剛參觀完楊子榮紀念館的煙臺大學大二學生尹海鵬向記者描述自己的感受。從今年4月份免費開放至今,在半年時間內,位于煙臺市牟平區(qū)的楊子榮紀念館就接待了9357人次游客。
楊子榮紀念館管理處主任劉維東認為,高人氣的秘訣在于創(chuàng)新。開館以來,楊子榮紀念館通過開展現場體驗教學,將紀念館變成紅色課堂,每逢重大革命歷史紀念日,都會組織黨員干部、青年學生以情景模擬的方式,還原革命英雄一天的生活與戰(zhàn)斗場景,使學員在角色扮演中傳承紅色文化價值,讓紅色文化在體驗中得到傳承。
近年來,牟平通過整合全區(qū)紅色旅游資源,進一步豐富“雷神壯歌”、“英雄故里”、“膠東延安”等紅色文化品牌,推出三條紅色旅游線路:以展示戰(zhàn)斗英雄楊子榮、任常倫的生活場景為中心,包含楊子榮紀念館等內容的紅色英雄游;以展示牟平群眾反抗反動派壓迫和日寇侵略為中心,包含雷神廟戰(zhàn)斗遺址、電影《苦菜花》外景地、“114”暴動遺址等內容的紅色革命游;以展示陳毅元帥和許世友將軍在牟平戰(zhàn)斗生活的原景為中心,包含原八路軍膠東軍區(qū)遺址等內容的紅色將
軍游,年接待游客30萬余人次。
將紅色文化從看不見的“軟實力”,轉化為經濟發(fā)展的“硬支撐”,打造成為旅游產業(yè)和文化產業(yè)品牌,這是牟平“種”活紅色文化的一項舉措。作為“膠東抗戰(zhàn)第一槍”的打響地,牟平有著諸多紅色遺址與事跡。在觀水鎮(zhèn),依然完好保存著原膠東軍區(qū)機關、兵工廠、服裝廠、醫(yī)院等大量革命遺址。為了讓歷史不被磨滅,牟平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開始保護整理。2014年,牟平區(qū)委成立了“牟平紅色文化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各鎮(zhèn)街成立專門的紅色文化領導小組,各村確定一名文化建設帶頭人,搭建起區(qū)、鎮(zhèn)、村三級立體化紅色文化建設體系。截至目前,共普查革命史料230件、紅色文化遺址70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