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么大,他從沒有出去看過,但他教過的學生,卻走出這個小鎮(zhèn),走向了全國各地。
“我不會把任何一名學生定義成‘瞎學生’。”程華說,這個定義太傷孩子的自尊,他能做的,是不斷提升教學水平,吸引更多學生聽課。
他上數(shù)學課從來不帶作圖工具,隨手一畫,就是一條筆直的線段或者一個標準的圓;他上物理課,怕孩子們理解不了電阻,就用農(nóng)村澆地打比方,令學生多年難忘;為勸有輟學念頭的初二學生返回校園,他不下10次跑到學生的家里;長達2個月的暑假他休息不了半月,總是騎著摩托車到各個學生家家訪。
風骨
想讓每個孩子成材,做一個受人尊敬的人
講述中記者發(fā)現(xiàn),程華的很多工作已超出教師職責,把自己弄得這么累,圖啥?
“是一種責任吧,想讓每個孩子成材。”程華說,他曾經(jīng)在課堂上問學生們一個問題,老師經(jīng)常督促你們成材,成材的標準是啥?
學生們七嘴八舌:“考上好大學。”“出人頭地。”“掙大錢。”但程華的答案是:成材就是做一個受人尊敬的人,不管將來在哪個領域工作。
程華教給學生的東西,也是自己一直踐行的。
今年3月,每到下午,程華總覺得胃里撐得慌,他以為是胃出問題了,為了不耽擱學生中考,他計劃緩兩天再去看病。
“好幾次見他捂著肚子,臉色發(fā)黑。”韓城一中校長趙金召說,在他的催促下,程華到縣中醫(yī)院做胃鏡檢查,但胃鏡已經(jīng)下不去了。轉(zhuǎn)院到洛陽,最終確診為肝癌。
“他正是年輕干事的時候,可以說是農(nóng)村教育的中流砥柱。”趙金召介紹,程華淡泊名利,只是一名初級教師,過年漲了工資以后,勉強每月3000元出頭。他的愛人在韓城鎮(zhèn)衛(wèi)生院藥房工作,工資也不高,一雙兒女一個上大學、一個讀初中,正是花錢的時候。面對大筆的醫(yī)療費用,程老師家微薄的積蓄已捉襟見肘。
“除了學生們網(wǎng)上發(fā)起的輕松籌,我們在韓城鎮(zhèn)各個學校也組織了捐款。”韓城鎮(zhèn)中心校辦公室主任衛(wèi)站賓介紹說,截至4月26日,總共3.2萬余元的捐款,轉(zhuǎn)交給程華。
“我看得很開,并不害怕疾病,只恐怕自己給大家添太多麻煩。”躺在病床上,程華時而微笑,時而流淚。
記者手記
你的記憶里,是否也藏著一位啟蒙恩師?
還記得當年教會你“aoe”“123”的啟蒙老師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教室,黑板上掛著“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標語,雙人課桌上刻著“三八線”,板凳很破,地磚很舊,但老師的諄諄教誨,卻如同春風拂面,為幼小的我們打開知識的門窗。
正如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我的父親母親》中的父親,一輩子沒有離開鄉(xiāng)村小學,但他的一生,卻令人動容,他教出的學生,數(shù)都數(shù)不清。教師,教會了學生前進,自己卻駐足在三尺講臺,一年又一年,彎了脊背,白了鬢發(fā)。
當厄運來襲,這位鄉(xiāng)村教師能否挺過去?如果您想幫助他,可撥打本報的新聞熱線0371-96211。
老師的心愿
點擊進入下一頁
“不辭辛勞做園丁,澆水鋤草世無爭。待到春來百花艷,笑看桃李舞東風。”
這是程華幾年前原創(chuàng)小詩,是他一生教學生涯最真實的寫照。他把這首
詩用毛筆寫就,掛在自家客廳,也用在自己微信的頭像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