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80歲父親從殯儀館打來電話:能不能寫寫我們的天才兒子……》,從昨天開始,你的朋友圈被這樣一篇文章刷屏沒?兩位老人年輕時在南京讀書,兒子有不少譯著是在南大出版社出版,其中還有來自南大外院老師的幫助,讓這堅強一家人的故事在南京人的朋友圈也引發(fā)共情。
根據(jù)文中講述,浙江杭州金曉宇出生于1972年,6歲時被玩具手槍傷了左眼,高中時輟學,后來被診斷患有躁狂抑郁癥。家人沒有放棄他,他也憑借努力拿到浙江大學英語系的自考畢業(yè)文憑。
媽媽的一位教授同學,提出來讓孩子嘗試在家做翻譯。從此,翻譯給他的人生打開了另一扇窗。十年來,他翻譯了英語、日語、德語共22本著作,近700萬字。而且在豆瓣評分都是8分以上,反響良好。在患病期間,還細心照顧了患阿茲海默癥的媽媽,陪伴她走過生命中的最后3年。不久前,他的媽媽去世,爸爸向報社講述自己的經(jīng)歷,從而引發(fā)網(wǎng)絡刷屏。
金曉宇被貼上“天才翻譯家”的標簽,金曉宇翻譯片段也在一些公號上被整理出來。但我們也看到,他為此付出的努力的樣子。輟學在家的那些年,看完了浙江圖書館所有的外語小說,還用6年時間自學了德語、日語,鞏固英語,一部電影反復看N遍,直到完全聽懂,練就了過硬的翻譯才能。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偉大的父母。孩子沒有朋友,爸爸就是他的朋友,也是他的助手,幫他收外文樣稿,買資料書,翻譯完給他打印樣稿,幫他校稿、寄出樣書。付出的父母之愛,也得到了孩子的回應。媽媽得了阿爾茨海默癥,日常生活不能自理,曉宇細心照顧媽媽。
偉大的父母之愛感動了網(wǎng)友,弱小生命背后的堅韌鼓舞人心。人間大愛引發(fā)共情,經(jīng)過網(wǎng)絡發(fā)酵,成為抵達網(wǎng)友靈魂深處的百姓故事。許多人感慨,“世界以痛吻我,而我報之以歌”,幸運的是他有這樣的父母,也通過自己的努力,翻譯了那么多著作。許多人都有疲憊時,這樣絕境中的堅持,淚目中點燃了自己。
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自己。只有一次的生命,總有自己怒放的方式。動動手指,網(wǎng)絡刷屏,大家總是容易被人間疾苦打動,展開內(nèi)心深處柔軟的一面,但也別忽視對身邊努力生活的普通人抱以善意。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