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出來往哪兒賣?
網上銷、農超接,多途徑暢通銷售,減少中間環(huán)節(jié)
距新鄭機場不過30公里的倉庫中,工人們正將一袋袋沾著泥土的鮮蒜送入自動化的分揀機,飽滿的蒜頭打包、裝箱,進入物流網,發(fā)至全國各地。
這是農貿商人張銀杰的倉庫。這位80后農民發(fā)現(xiàn)今年大蒜難銷,便找到電商企業(yè)拼多多,4月25日,拼多多上線“一起拼農貨”,以每斤高于市場價0.15元的價格,收購中牟546名貧困戶的2000多畝大蒜。上線當天賣掉33萬斤,為貧困戶增收100多萬元。
“通過電商平臺,一方面把消費者的訂單集中起來,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把倉儲物流中心建在產地,從地頭收購,到車間分揀、發(fā)貨給消費者,省去大宗批發(fā)、菜攤零售等中間環(huán)節(jié),降低了交易費用。”張銀杰說。
專家分析,大蒜是調味品,短時間內網上銷量大增,說明消費者認可了產地直銷模式,這對農產品電商是個好消息。但推動農產品“觸網”,當下最缺的是懂電商、懂農業(yè)、懂品牌又扎根農村的“新農人”。
眼下,中牟賣蒜更多依靠客商上門收購。在大洪村頭,記者見到客商于澤安。他說,一棵蒜收0.08元,賣0.11元。從中牟拉到北京周邊,運費6000元,每車利潤2000元。“比起去年,每棵蒜少賣4分錢,賺得少,風險大,很多商戶不愿來。”于澤安說。
“讓蒜農揪心的是,大蒜的價錢越低,收蒜的人越少,越往下壓價。”洪昆說,往年這個時候,客商到村里一指蒜地就包下,每畝給蒜農6000元,挖蒜、損耗、后茬澆水全不用蒜農管。今年,每畝1000元都沒人包地。進村的貨車往年一天10多輛,現(xiàn)在只有一兩輛。 3/5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尾頁 |